只要你不断去思考,就会有回应。
工作这么多年,跟过好几任领导,最近发现自己又在重复前任领导说过的话,我想,一个原因是我开始更加理解这些前任领导了,另一个原因是我确实从这些领导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。
把这些从前任老板那里听到的经典语录写下来,也算是一次总结和纪念。
1. 做笔记不只是为了记录,更多的时候它帮助我们思考
记得第一次陪领导开会,我没想那么多就跟着去了,除了手机什么都没带。到了那里交流的时候,我觉得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录,但又没带东西记录。领导看我尴尬的样子,看了我一眼,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支额外的笔和一本笔记本递给我。
回去的路上,老板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语:“做笔记不是为了记录,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帮助我们思考。”这句话对我很有用。很多时候,我可能不会当场记下对方说了什么,但可以很快地把要说的内容列成提纲,也能很方便地记录下讨论中产生的一些工作想法,以便在会议结束后立刻整理。即使有时不在开会,我也习惯在思考某件事的时候拿出笔记本,边想边写,帮助我整理思路。
2. 宽度占用更多空间
这句话其实就是说工作的时候,界限感不要太强。我刚来北京的时候,第一个单位人不多,很多分工不是特别明确。工作的时候,我还保留着以前的一些习惯,有点小心翼翼,不愿意越线。
当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说过,机构越大,地盘就越大。
早期我只是单纯的理解领导担心大家界限感太强,两个或多个部门协作出现隔阂。后来我逐渐意识到,一个人要想成长,必须跳出自己的岗位,能站在更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才会真正成长,然后自己的“版图”才会扩大,职业发展前景才会更广阔。
3. 珍珠只有串在一起才有价值
这句话总是挂在我上司的嘴上。我写文章的时候,上司批评我为什么写得这么散,虽然有些部分很好,但是整体上没有很强的主线。我做事情的时候,上司批评我有些具体工作看起来不错,但是你的整体安排缺乏规划,没有整体的脉络。我自己的理解是,不管做什么事情,不管大小,都不能忘记初心,要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,找到解决方案。
后来我跟着一个新领导,他总说要避免日积月累、年少无度,我一下子就明白了。据说这句话是丁关根在中宣部当主管时对宣传干部说的,希望大家不要一天到晚忙忙碌碌,到年底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。所以道理很简单,很多重要的观点都是相通的。我们需要低头拉车,更需要抬头看路;我们需要日日忙碌、积累,但也需要通盘考虑,知道忙碌的方向,这样我们的忙碌才有价值。
4. 理解、准备、确认和执行
这句话据说是京日集团的老板四郎正宗说的,核心思想就是把事情解决得更仔细、更彻底。传统上职场经典语录,当我们有很多工作的时候,我们总是想快速把事情做完,所以不注重细节,或者很少关注细节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不管事情是大是小,我们都需要划分节奏,认真面对,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。我一开始很讨厌,特别是和一些日本公司打交道的时候,觉得日本人太讲究细节了,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反复确认。后来我自己吃了些亏之后职场经典语录,才意识到这样做是多么的可贵。
5.少说话多做事。意思是说话要切中要点。
传统上,我们不喜欢那些能说会道的人。我们更喜欢踏实肯干的人。我遇到的一位领导纠正了我这种看法。在工作中,你不仅要能做事,还要能说话、讲道理。
在职场上工作的时间越长,肩负的责任越大,沟通就变得越重要。所以少说多做,不是不说话,而是学会沟通,成为沟通的高手。
6. 冲向前很容易,但懂得转弯才是明智的。
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我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。做事不会偷懒,总以为只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花更多的时间,最终会得到好的结果。后来,更多的事让我明白,对于一些简单的事情,时间是需要的,但对于一些越来越复杂的事情,想清楚更重要。所以后来我明白了,做事要大胆假设,仔细论证;也明白了为什么急事要慢慢做,慢事要快做。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验去体会。
7. MECE(详尽、无遗漏、无重复)
这是麦肯锡人经常说的一句话,过去一位逻辑性很强的领导也经常说这句话。我们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,他经常提到这句话。这句话强调了在分析问题、给出想法的时候,要兼具深度和广度,确保深度和广度都是有价值的。现在这已经成为我自己的工作习惯,在分析完复杂的问题之后,我总是会定期按照这两个维度进行检查。
8. 去他妈的
这句话是最有意义的。当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上混迹一段时间之后,就会发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起伏,往往并不完全和这个人的工作能力或者工作成果有关。你在职场上总会遇到一些让你困惑的事情,这时候这句话就派上用场了。
对我来说,这句话就相当于“做好事不忧虑未来”,不要在意外界,做对得起自己内心的事情。这句话也相当于“卑鄙是卑鄙者的护照,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”。在经历曲折的时候,你要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事情。